人事处

邵生俊

作者:时间:2018-06-04点击数:

邵生俊,男,1964年10月出生,甘肃武威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岩土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


邵生俊 男,甘肃武威人,196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岩土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带头人,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0多人,其中毕业硕士65多人,博士15人。

学习经历、任职、荣誉及社会兼职:

1985年于陕西机械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陕西机械学院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于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2000年日本福井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至今于西安理工大学任教,2002年评聘为西安理工大学教授,2003年评聘为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博导。2006年-2012年任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2007年授予西安理工大学优秀教师,2011年授予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员。

兼任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湿陷性黄土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局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特殊土工程性质与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地震工程学报》、《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科研项目:

主要开展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黄土力学与工程、隧道工程和土工测试技术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20余项。代表性研究项目包括黄土的静动力学特性与黄土体稳定性设计(10172070),非饱和黄土等效固结变形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50779054),基于综合结构势理论的变形和强度理论研究(10872161),黄土的结构性力学特性及其变形与渐进破坏分析方法研究(41272320),黄土的孕灾力学行为与工程灾变机理研究(11572245),黄土的结构性强度变形特性及等效固结理论研究(20106118110011)。主持完成了西气东输管线工程、郑西和宝兰高铁工程、西安、兰州和太原地铁工程、大西安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的科研咨询。

教学与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EI收录近100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省部级及行业学会科技进步奖5项,包括黄土地区地铁工程的静动力学性状及其工程措施的研究与应用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第一完成人),黄土地区地铁施工对地下管线的影响及其风险控制条件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第一完成人),秦岭电厂低洼地改造工程水力冲填粉煤灰筑坝技术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第二完成人),超高加筋挡土墙在山区变电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获中国电力建设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2009年,第三完成人),饱和砂土瞬态动力学特性与机理分析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第三完成人)。《适应新的培养计划,提高“土力学”教学质量》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第一完成人)。主讲的《土力学》获陕西省精品课程(2005年,负责人)。

编写技术规范、标准与专利:

参加编写了国标《地下交通工程抗震设防技术标准》(报批),行标《黄土铁路隧道技术规范》(Q/CR9511-2014)、《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T D31-05--2017),地标《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BJ61-98-2015)、《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技术规范》(报批)、《湿陷性黄土地区土工试验规范》(报批)等6部规范、标准。获批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发明研制真三轴试验仪等土工测试新仪器5种10台套,得到了推广应用。

上一条:党发宁 下一条:张国君

Copyright © 2017 西安理工大学人事处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金花南路5号西安理工大学综合一号楼三楼西侧